来源:咸林医学网 发布人:**** 发稿日期:2024-07-09
【考点】白细胞计数:
(1)正常值参考范围如下:
①成人末梢血(4.0~10.0)×109/L;
②成人静脉血(3.5~10.0)×109/L;
③新生儿(15.0~20.0)×109/L;
④6个月~2岁儿童(5.0~12.0)×109/L。
(2)临床意义:
①中粒细胞减少细胞减少:
a.血液系统疾病:粒细胞缺乏症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等。
b.应用化学药物:应用磺胺药;解热镇痛药;部分抗生素;抗甲状腺制剂;抗肿瘤药等。
c.特殊感染:如革兰阴性菌感染(伤寒、副伤寒);结核分枝杆菌感染;病毒感染(风疹、肝炎);寄生虫感染(疟疾)及流行性感冒。
d.物理损害:放射线、化学品(苯及其衍生物)等的影响。
②中性粒细胞增多:
a.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、妊娠、分娩、哺乳期妇女,剧烈运动、兴奋激动、严重酷热、饮酒、餐后等。新生儿
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。
b.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(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)、慢性白血病、恶性肿瘤、尿毒症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、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。
【考点】白细胞分类计数:
成人与儿童(参考范围):
(1)中性分叶核粒细胞(中性粒细胞)0.50~0.70(50%~70%)。
(2)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.01~0.06(1%~6%)。
(3)嗜酸性粒细胞成人0.01~0.05(1%~5%)。
(4)嗜碱性粒细胞0~0.01(0%~1%)。
(5)淋巴细胞0.20~0.40(20%~40%)。
(6)单核细胞0.03~0.08(3%~8%)。
【考点】血小板计数(PLT):
血小板是指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,在骨髓中生成。
(1)血小板减少:疾病(弥散性血管内凝血);用药(磺胺药——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)。
(2)血小板增多:创伤(出血引起的代偿性增多,一过性)。
最后一篇